在遭遇一連串的失控與挫敗。

例如在Baby Play欺負其他同學,搶玩具,上課時間我行我素,不肯配合老師指令。

又例如看展覽一直在地上打滾,明明"請勿觸碰"但不管我怎麼叫都拉不回來。

叛逆的小子  

我實在忍不住,上網買了2本有關教養的書來參考,希望能找出一線生機。

 

首先看的第一本書是:"不必大吼大叫也能教好孩子--神奇的「啟發式教養法」(奧林文化,2007年出版)"。

這本書名字取的太好,完全就是我的心聲,真希望從此以後可以不再大吼大叫啊!

 

但是看完之後更沮喪了...

也想要有耐心,也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用遊戲來解決。

可是,在窄窄的巷子裡,來往都是車子,快要下雨,手上拿著超多東西,Eddy又不願意自己走,要我如何蹲下來陪Eddy休息欣賞風景,直到Eddy願意走呢?

在人來人往的餐廳,Eddy不願意坐,甚麼玩具都玩遍了,我只想快快吃完飯走人,要怎麼能有源源不絕的創意,想出一個又一個遊戲讓Eddy乖乖坐著呢?

天啊!難到做不到這些,我就是扼殺Eddy創意的兇手嗎?

 

還好,還有第二本書"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平安文化,2013年初版)"

優雅一直是我的理想。

原來,我並不孤單。

我一直感到的困惑、掙扎、與愧疚:

"為什麼帶小孩總是會搞的狼狽不堪呢?"

"讓自己舒服一點,是不是就是狠心的媽媽,不夠愛小孩?"

也是很多人的疑問。

 

更加確立了我的信心。

沒有單一完美的教養手則,只有不斷的嘗試,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教養方式。

 

因為作者是位在法國生寶寶的美國媽媽,作者的掙扎不止是個人的經歷,更是美國普遍育兒觀念和法國普遍育兒觀念的衝突。

這樣的立場,更增添了這本書的說服力。

對教養方式的疑惑,不只是不同派系間的衝突,還是2個國家文化差異的衝突呢!

 

台灣傳統的觀念裡,嬰幼兒只需要「養」,沒有「教」的必要。

身為台灣媽媽,在沒有任何傳統觀念的包袱下,所接觸的教養觀念可說是各式各樣,百家爭鳴,非常的混雜與混亂。

好處是,可以自由的取各家所長,壞處是,常常陷入矛盾而不自知。

一直以為自己追求的是自由具啟發性的教養方式,

也確實因為自己是在填鴨式的環境下長大,才會那麼執著於採行尊重孩子創意,具有啟發性的教養方式。

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又困難重重,往往讓自己陷入自打嘴巴的矛盾與掙扎。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心有戚戚焉的看完了全書,幾個重點筆記記錄如下。

  

Chapter 4 等一下!

作者提到Walter Mischel(專門研究兒童「延後滿足」的能力的教授)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結果指出,最能忍的孩子「即使在有壓力的狀況下也不會輕易崩潰」。

 

這點,我似乎有做到一些。

我並不會無條件的立刻的滿足Eddy所有的需求。

所以,我要學習的,是更冷靜且堅定的讓Eddy練習等待

"父母並不需要教孩子一些「轉移注意力的絕招」...這種技巧小朋友自己就能學會,家長只需要讓他們練習等待就行了。"

也就是說,父母要理性的讓孩子知道被拒絕的原因,也可以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

但並不需要一直不斷的想方法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認為孩子無法等待都是父母不夠有創意的錯!

 

其實這點在很多教養書中都有提到。

「約定、冷靜、堅持」也是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做到的三步驟。

但我心裡的掙扎,就像書裡所說,"要孩子守規矩,似乎就意味著不准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也相信"一個據說可以減少親子之間拉鋸戰的最新教養原則--避免對孩子說「不」,這樣孩子便不會對父母說「不」。"

所以,往往Eddy開始耍賴,躺在地上大哭大鬧,我第一個做法就是嘗試講道理,想要透過溝通了解Eddy的想法。

畢竟,看到Eddy這麼委屈可憐的樣子,我怎麼狠的下心...

大哭耍賴  

哎~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過於軟弱的態度,沒有堅定的說「不」,讓Eddy抓到我的弱點,覺得有機可乘,無法停止耍賴的行為。

最後我仍然必須崩潰發火,才能收拾局面...

 

以後,我一定要提醒自己,「他不能想怎樣就怎樣,必須讓孩子了解他不能恣意妄為,予取予求。」

"假如父母不願逆孩子的意,孩子永遠沒有基會面對挫折感,最後就會被自己的慾望困住,面對自己無止盡的貪婪和需求,而如果父母不能阻擋他,最後他就得自己阻擋自己,這樣會比接受接受父母的管教更令他焦慮。"

"給他們挫折的意思不是不准他們玩樂或避免抱他們。我們絕對應該尊重孩子的品味、節奏和個人特色,然而孩子必須從小就意識到他並非世上唯一的人,應該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

 

Chapter 5 縮小版的人類

這一章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讓我知道原來我是這麼的矛盾而不自知。 

Baby Play的成立目的,就是希望讓孩子能自由自在的「探索」,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透過遊戲,體驗感官的「覺醒」。

但矛盾的是,在過程中又不自覺的希望看到這些課程能「加快小朋友身心發展的速度」

 

我以為,這只是「因」和「果」。

從來沒有發現,這是2種完全不同的態度。

 

書中提到"美國父母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敦促、刺激孩子的發展,確保孩子從一個階段進入下個階段的時程越短越好。我們認為父母教養的越好,孩子身心發展的速度就越快。"

然而"對法國家長而言,讓小朋友在週六上午去上音樂課並不是為了活絡他們的甚麼神經網絡,而是為了讓他們體驗樂趣。"

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更明確指出:法國母親強調讓孩子的意識「覺醒」起來,並不是要促進他們的認知發育,也不是為了讓他們在學校表現得更優異,而只是想培養小朋友「自尊自信、容忍差異等種種的心理能力」。

 

是啊,態度不同,目的不同,所展現出來的期待和焦慮當然也就不同。

我從一開始就不希望給Eddy任何學習的壓力,卻在不知不覺中因為有了期待,而感到焦慮。

也就是這樣的焦慮,讓我失去了方向,給自己帶來了壓力,也給Eddy帶來了壓力。

 

Chapter 6 托嬰中心

作者在這篇中介紹了法國公立托嬰中心的情況,也反應了法國普遍的教養觀念。

更明確的點出了我應該堅持的理念,

「玩耍就是小朋友建構自我的方式。」(沒錯,這就是Baby Play的宗旨。)

「我們會讓小朋友知道有活動,但不會強迫他們參加。」(是啊,對孩子而言,最痛苦的就是被勉強參加不想參加的活動吧!)

「我們禁止小朋友做的事就是那些,都不會變的,而且我們會跟孩子解釋為什麼。」(為孩子建立基本的「框架」,相信自己的媽媽直覺,只要是不安全、另人不愉快的事情,就應該要堅定的禁止)

 

所以,綜合以上的原則,我決定嘗試這樣的溝通流程:

在上課前就要和Eddy約定,如果Eddy在上課和老師唱反調以至於影響其他小朋友上課的時候,我要嚴格的制止。

如果Eddy不聽,就不要上課。

如果情緒不好,先離開教室冷靜一下。

冷靜以後,讓Eddy自己玩玩具,不拿關小房間威脅Eddy聽老師的話。

希望這樣,如果Eddy真的想要上課,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Eddy自己能夠了解,必須遵守教室秩序才行。

乖乖坐好   

先練習練習,希望可以成功。

 

當然,沒有一個教養方式是100%適合所有的人

法國媽媽通常不會為了孩子而放棄工作,但對我而言,沒有比看著Eddy成長更開心的事。

法國媽媽希望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從4歲就開始讓孩子參加長達7天的夏令營。

台灣因為環境不同,台灣寶寶沒有普遍性的接受和法國孩子一樣的教育方式,我並不相信任何機構可以安全的照顧學齡前兒童在外過夜。

過多的孩子走失新聞使我帶Eddy出門的時後,無法安心的讓Eddy離開我的視線,有時也會拿出防走失背包。

其實說到底,我有點捨不得太早讓Eddy獨立,因為Eddy事實上已經表現出相當程度的獨立性。

我很欣賞也很羨慕Eddy所展現出來的樂觀、活力與自主。

雖然很矛盾,但我總覺得,人生有太多的壓力,是Eddy遲早要面對的。

我很希望能讓Eddy至少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至於該怎麼讓Eddy無憂無慮的培養足夠的能力,去面對未來種種的挑戰,我該用甚麼心態去面對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矛盾,就是我要做的功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親職 親子關係 嬰兒教養
    全站熱搜

    BabyPlay俏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